就业压力成首要困扰 598%大学生感受明显
导读: 准备把毕业论文选题定为“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”的大四学生吕诚,在搜索引擎里键入“大学生”,0.065秒后,相关网页搜索项高达2650000篇,一页一页点下去,他感到和难过:“很多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,一时想不开就结束…
准备把毕业论文选题定为“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”的大四学生吕诚,在搜索引擎里键入“大学生”,0.065秒后,相关网页搜索项高达2650000篇,一页一页点下去,他感到和难过:“很多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,一时想不开就结束了风华正茂的生命。”
最近的一条新闻来自11月3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,在刚刚过去的一月里,仅南京市就有数例大学生事件发生,出现明显的“传染”。有网友留言:一念成魔,如果在大学生遇到极端心理问题时能得到及时帮助,一句暖心的话或许就可以多条生命。
上周,中国青年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,对708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,在遇到心理压抑时,仅有8%的大学生向心理辅导老师、团学组织或者辅导员寻求帮助。
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,本次调查发现,89.3%的大学生有过极度的心理体验,比如极度失望、极度、极度孤独等。中国社会调查所(SSIC)曾对、上海、广州、南京、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。调查显示,超过25%的被访者曾有过念头。
复旦大学学生小静在入学进行的心理测验中没有通过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一再打电话要求她过去谈谈,小静却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,一直拖着不去。到后来就直接回复说:“你要是再打电话来,我就给你看。”她的解释是:“我根本就不认识他,为什么要和他谈呢?”
从事了二十多年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赵兰新说,高校心理辅导老师工作最困难的是得到学生的信任,我们很难知道谁有问题,学生有了问题只有信任你才会来找你。
天津某高校学生张琦说,身边很少有同学去找心理辅导老师,“在大家的印象里,有病的人才去找心理辅导老师,反正我是不会去,就是遇到心理问题也不会去。”
调查显示,遇到心理问题时,89.8%的人自己排解,比如运动、听音乐;38.7%的人选择向朋友、父母倾诉;3.9%的人寻求心理辅导老师帮助;2.3%的人寻求学生组织帮助;0.6%的人寻求专业社工帮助。
甘肃某高校大四学生马莉,近日曾打电话给辅导员询问就业之后的一些证件办理问题,让她奇怪的是辅导员竟然问她“你是哪一级的?”“班里也就二十几个同学,我还是班干部,辅导员连我都不熟悉,更不要说其他同学了。”马莉觉得一些高校辅导员正在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。
“有的辅导员一年难得见学生一两次面,还多是过节时陪领导走访宿舍,到每个宿舍送点水果,当着领导的面对同学说些‘天气干燥,要多喝水,多锻炼身体’之类的话,遇到难题怎么可能去找他们解决?”一名大学生留言说。
“生命教育是教学生要懂得‘何以为生’、‘为何而生’,让他们不仅有知识、有,还要有爱心、有情感、有人性。生命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、情感教育,要让他们能够感触到自己周围的感情,感到自己活在一个充满人情、爱和责任的空间里,然后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是这个空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苏立增说,目前高校中生命教育没有得到重视,导致学生出现压力的时候选择了极端方式。
调查显示,困扰大学生的问题排序是:就业压力(59.8%)、学业压力(56.8%)、人际交往难题(51.6%)、婚恋困惑(40.8%)、与老师的关系(11.5%)。
中国青年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师吴世友认为,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更为复杂属猪的属相婚配表的外部,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,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,需要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,帮助大学生处理心理问题。
“社会工作者不同于心理医生、辅导员等,社会工作专业手法更具主动性、预防性以及发展性。当然,社工也是整个学生工作系统中的一部分,社工常常起到一种协调各种现有资源的作用。”吴世友说,与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相比,内地的社工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。
苏立增认为,在目前学校社工发展不能满足需要时,应该加强学校已有组织的作用,最主要的是辅导员、心理辅导中心、团学组织能够有机联系起来,辅导员上岗前可以接受一些社工知识的培训,遇到问题可以有意识地协调心理辅导机构和学生组织来解决,还可以定期请专业社工到学校进行一些整体指导。
调查中,大学生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排序为: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(66.1%)、培养或引进专业的社工给学生服务(55.2%)、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(55.1%)、团学组织多开展适合学生需要的活动(52.7%)、建立专职辅导员责任制度(41.5%)。
来源:
免责声明: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、删除等相关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