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人学会一边恋爱一边成长(图
导读: 解决成瘾的方法就是为自己的生活和幸福负起责任。一旦能为自己的感受与活动负责,就不易会被人。从争夺期进入整合期就是成为自身生活的主人,克服依赖的倾向。我们常看见年轻人因为一段关系的结束而深感痛苦。挚爱伴…
解决成瘾的方法就是为自己的生活和幸福负起责任。一旦能为自己的感受与活动负责,就不易会被人。从争夺期进入整合期就是成为自身生活的主人,克服依赖的倾向。
我们常看见年轻人因为一段关系的结束而深感痛苦。挚爱伴侣的症状包括忧郁、焦虑、失眠、哭泣、无精打采,失去胃口。没有兴趣参加一般活动,怀疑,觉得自己没有价值、不值得被爱,有时还会生气、。我们也接触过许多戒除酒瘾或的年轻人,值得注意的是,他们的症状类似失恋的人。苦于失去关系的人和戒瘾的人显然有相同的行为:他们都上瘾了!不论是对药物或人上瘾,都会经历脱瘾的共通症状。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呢?
上瘾很容易。健康的人如果长期注射胰岛素,身体就会逐渐失去制造胰岛素的能力,所以必须依赖的胰岛素来源,才能维持健康。长期食用高糖饮食(快速的能量来源)的人也有类似现象,会自己产生能量的能力。小孩在成长过程中,如果情感需求总是得到快速的满足,一直没有遇到挫折,也会有相同的过程,逐渐发展出理所当然的感觉,以为自己天生就有得到这种照顾。一直被爱的人(更准确地说是得到太多关注的人),很少运用自己爱人的能力,却有依赖别人照顾的情感需求,很容易迷上满足需求的来源。
会让别人在情感上迷上(上瘾)他的人,是因为他自己的能力不足感,以及生活缺少真正的意义。在某种程度上,可以说他们依赖别人对他们的依赖。这种情形很常见,源于父母过度看重小孩,很少让孩子脱离自己的目光。不幸的是,对父母和小孩来说,这种过度担心的养育方式其实是着迷的症状,并没有认可和肯定对方;这种父母需要小孩的情感、关注和,才能维系生活的价值感。对孩子的着迷(一般人称之为爱),有时成为夫妻避免处理彼此关系问题的简便方法。《纽约客》有幅漫画是一对勾肩搭背、看着卧室窗景的中年夫妻,搭配的文字是:“亲爱的,小孩现在都长大离家了,只剩下你和我对抗了!”
亲子的着迷式互动可以为小孩提供大量关注,但缺少认可,这种态度常常造成子女无法与人有效沟通,建立有意义的关系。他们的价值感低落,对别人发展出过度的期望,自己则有不切实际的理所当然感;与人建立感情时,会想控制、占有对方,为关系中的每一件事对方。不幸的是,这是社会所认为的理想关系,情歌总是哀怨地唱着“我不能没有你”和“你了我的生命”,所以“没有你,我该如何活下去?”爱情故事的典范(例如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)要我们,而不是面对没有彼此的生活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上瘾的次文化中,提供药物的人(“药头”)有时会被上瘾者视为妈妈,药头有时会免费提供毒品,直到接受者上瘾为止。这个过程很像之前提到的例子:关闭身体本身的运转,让药物负责身体功能,提供幸福、兴奋或放松的感觉。一旦上钩,就需要定期依赖的来源。对药物和对人的上瘾具有许多共通之处,难怪脱瘾的症状如此雷同!
一旦药头成功建立上瘾的需求模式,就能控制对方。如果药头认为某个人不听话,就不给药物,能使对方很快。一段时间之后,瘾头越来越大时,药头就可以提高价钱,增加对上瘾者的控制。就像所有上瘾的情形一样,人的灵魂被腐蚀,了。上瘾者的对策非常有限,而且常常是自己的方法,他们可能要换别的药头,换别的药物,或是要,包括象征性的行为(比如意外事故、身心疾病、失业或犯罪)。
许多人认为爱可以用各种方式切割、交换,就像馅饼一样:一大块给伴侣,差不多大的一块给小孩,较小一块给工作,更小一块给朋友。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人会小心翼翼地看着自己给别人多少,又得到多少回报,当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(亦即期待的)分量,就会开始紧张、嫉妒,随时讨价还价,为了付出和收获的平衡而发狂。越来越执著于公平分配时,就会紧张地活在焦虑边缘,害怕失去自己应得的一份。他们会尽可能寻求别人的关注(而不是的认可),以填补感。他们的价值感跟伴侣、小孩、朋友为他们付出多少爱是密切相关的。
根据爱的馅饼理论来运作,就会对别人着迷与上瘾,这种人的重心不在自己,而在自己与他人之间,甚至完全在别人身上!他失去爱人的能力,渴望符合内心“缩影”的某人爱他。为了虏获所欲的对象,可能需要对方,放弃。一旦虏获对方,必然会一直对方,以确保对方不会逃走,于是以爱之名创造了一种上瘾的生活方式。
推荐:
来源:
免责声明: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、删除等相关处理。